您的视力可以变得更好——这只是视力习惯的问题!
大家都同意,胖子一旦改变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就能成功减肥。健康的新习惯真的可以重塑体型。
那么视力呢?也许糟糕的视力是不良基因作祟,是从我们戴眼镜的父母身上遗传下来的?很遗憾,遗传学理论并不成立。比如,在过去仅仅 20 年里,台湾的青少年近视率就从 5% 上升到 25%!基因不会带来如此快的变化。
糟糕的视力可以归结于错误的视力习惯:我们如何用眼,我们做了什么,以及我们所生活的环境。如同我前面所说的例子——如果我们改变视力习惯,我们的视力就会开始改善。理论上您甚至不需要做任何特殊的眼部训练!
为了更好地理解良好的视力习惯,让我们看看大自然是如何设计我们的。
比如说,某个人决定把旧的生活方式:

改成新的生活方式:

您不认为这一改变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的视力吗?哪怕是一点点影响?
我们来看看史前人类是如何用眼的,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个信息发挥我们的优势呢。
史前人类的良好视力习惯
史前的视力习惯 #1
吸收大量的自然光线
美国人平均约有 90% 的时间是待在室内的。
但史前人类没有“室内”。古代的狩猎采集者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自然光线下生活—— 无论是多云还是晴空万里的天空。
您可能认为紫外线对眼睛有害,但有大量的研究显示,不仅仅是过多的紫外线,缺少紫外线接触同样也会导致眼部疾病。同理,一次性喝下 5 升水可能会死,但这并不是说您就要避免喝水。中庸之道适用于所有营养,包括光线。
著名神经系统科学家 Andrew Huberman 在他的博客上建议我们,每天不戴墨镜在室外待 2 个小时可以预防近视。他引用了对数千名受试者进行的几项研究。
健康视力的秘诀:
当您在室内的时候,可以尽量靠近窗户。但注意,这个方法的作用有限,因为玻璃会挡住大多数光线。
尽量延长您在室外的时间。如果您对光线敏感,或佩戴了墨镜——那就对自己温柔一点。从多云天气开始,再到阴凉地带,然后用您自己的方式慢慢接触阳光。您的眼睛需要一点时间适应自然光线。到最后,您自己就想戒掉墨镜了。如果您进展太快,明亮阳光可能会让您的眼睛不堪重负,我们得避免这样的事发生。
史前的视力习惯 #2
使用周边视觉
人类眼睛有两种视力:
- 中央视力——提供五颜六色的清晰画面,但范围很窄(约占视野的 5%)、
- 周边视觉——范围广,能够很好地感知运动,但画面十分灰暗
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存活下来,就是因为他们的周边视觉非常好。试试发现猎物或躲避捕食性动物,您是不是只能看到那不能感知运动的 5% 的视野范围!
现代人不需要依赖周边视觉生存(除了开车的时候)。
在工作或学习的时候,我们往往专注于视野的一小块区域——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我们的中央视力。这种方式带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。我们让我们的精神、眼睛、颈部肌肉疲惫不堪。
健康视力的秘诀:
每天要尽可能地多活动。研究显示自发性活动(走路或跑步)对视力十分有益。
在电脑办公或读书的时候,确保周边视觉范围内有运动的物体。您可以试试看跑步机或踏步机有没有用。
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使用我们的移动应用程序 Eye-Opener 让您的周边视觉忙起来:
史前的视力习惯 #3
不要眼镜
我们的眼睛会适应您放在它们面前的任何镜片。如果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开始戴 −5.0 屈光度的眼镜,那么他迟早会发展成近视。根据不同的因素,这种近视可能是可逆的,也可能是不可逆的。
大多数考古学家都同意——50,000 年前是没有眼镜的。史前人类也不戴眼镜。这是不是说明他们在 100% 的时间里都拥有完美的视力?不一定。
我们的视力在白天会不断波动。如果您感到焦虑或疲倦或没有睡好,情况会变得更糟。如果您休息好,睡得好,感觉好,那么视力就会变得更好。如果您从未戴过眼镜,这些变化会发生在好视力点 5.0 附近,此时您的眼睛是完美的圆形。
那么,为什么眼镜不好呢?比方说,如果最近您压力很大,您的视力有时很模糊。专业地说,这是短暂性近视的症状。因为担心,您决定去看验光师。而在进行视力测试的那一刻,您的视力恰好是 −1.0 屈光度。所以验光师给您开了−1.0屈光度的眼镜,您开始全天佩戴。就这么圆满结束了?并不会。
您还记得我们的眼睛会适应我们放在它们面前的任何镜片吗?现在,我们上面说过的视力变化(充分休息时变好,疲劳时变差)只会在 −1.0 屈光度点发生。戴上眼镜后,眼睛不再有机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——在您感觉压力很大并决定去看验光师之前的眼睛的形状。
任何导致压力的因素都可能消失,但到那时候可能为时已晚。您的眼睛已经适应了持续佩戴矫正镜片的新情况。等下次当您感觉压力大和视力变得模糊时,您将需要度数更高的眼镜......
健康视力的秘诀:
逐步降低眼镜的屈光力。 根据活动的类型,如果您在安全环境里,您可能希望完全摘下眼镜。让您的眼睛有机会恢复原来的圆形!
可能有法律要求您在开车时佩戴眼镜。但是,大多数司法管辖区允许以 4.6 或 4.7 的视力驾驶。